
成長是一場修煉,挫折和坎坷相伴。
17年前,南方娃面對寒冷的黃土高坡,
也曾想打“退堂鼓”,
但在溫暖的開導后選擇堅守,
最終成為試驗檢測行業的能手;
5年前,華邦養老護理人剛入職時,
曾遇到親友的不理解不支持,
但領悟為老服務的真諦后,
堅持選擇,收獲長者信任家屬贊揚。
修煉的路上,不免荊棘叢生,
但堅強的華邦人總能克服困難,得到成長。
—青春在檢測中閃光 質量在汗水中鑄就—
成長者:華邦建投集團 許再明(入職17年)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,轉眼間我已在華邦建投集團度過了17個年頭,曾經懵懂的少年已催熟為一名孩子的父親,家中的頂梁柱。這些年來,我陪伴著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地茁壯成長,將青春、熱血和汗水默默地奉獻給路橋事業……
2003年畢業后,我當時年少滿腔熱血,應聘了蘭臨高速公路項目的工地試驗員一職,想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展現自我價值。但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從炎熱潮濕的南方一下子來到寒冷干燥的黃土高坡,氣候來個大逆轉,我的身體各種不適接踵而來,口干唇裂還時不時流鼻血。新環境的陌生感及身體上的不適,使我想起了打“退堂鼓”,一時間煩躁雜亂的念頭涌上心頭!
那段時間里我一籌莫展,情緒低落。領導和同事很快發現了我的困擾。晚上,他們找我談心,笑著告訴我:“剛開始不適應很正常,但是堅持一段時間,慢慢適應之后,你會喜歡上這里的。”言語中都是他們對我關心,我倍感溫暖,就好像在家里,兄弟們在安慰難過的我一樣。漸漸的,“退堂鼓”的念頭煙消云散,而我也給自己制訂了一個長遠的目標:要堅持,更要在工作中學習,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。

2004年,許再明(中)與蘭臨項目同事在施工現場合影
心是靜下來了,但是要如何提升自己成了我面臨的問題。由于學的不是試驗專業,所以我一有空就惡補試驗測量方面的書,抓緊時間給自己充電。在白天工作中,有不懂的地方就記錄下來,請教同事。當同事也幫不上忙的時候,我就去請教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。2003年移動電話還沒普及,我每天下班后就走1公里路去最近的小賣部用座機電話打給行家請教,我記得當時的話費是每分鐘5毛錢。“路面壓實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?”“水泥滴定化學藥品如何配制?”“水泥穩定碎石配合比如何設計?”我每天在行家的講課中學習到新的理論知識,并運用到工作中,不斷解決問題,不斷進步。
一年后的一個夏天,烈日當空。我照常在施工現場做檢測,發現從攤鋪前場走來一個人,仔細一看原來是甘肅中大公司蘇總(華邦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)。他用手拍拍我的肩膀問道:“小伙子,現場壓實度及厚度符合規范嗎?”我連忙翻看手中的記錄本,迅速檢查了一遍數據后,向蘇總匯報道:“目前所有檢測指標都能滿足設計要求。”隨后,我又拿起繩子向左右兩側的鋼絲繩掛上去,拉緊后連測了3個點,證實每個測點都能符合施工松鋪厚度要求。
蘇總看著我的那股認真勁,臉上露出了笑容,又叮囑道:“一定要嚴格把控質量關,質量與企業共存亡啊。”別時向我揮揮手,又急匆匆走向另一施工點。雖然簡單的幾句話,但我一直銘記于心,并把嚴格把控工程質量定為工作使命!蒼天不負有心人,在項目交工驗收階段,所有的交工質量合格率都得到了質檢站及各單位的高度肯定,我一年多的辛勞也得到了回報。

2017年,許再明(前)在隧道內檢測路面構造深度
后來,公司的項目日益增多,遍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,而我也隨之參建了臨清、水界、寶天、平定、潼西、西長鳳、桂來、柳武、梧州環城等高速項目,“戰場”雖是“槍林彈雨”,但我邁著堅毅的步伐走過來了,這也成為我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。
現在,公司日益發展壯大,從單一的建設工程公司成為大型企業集團,成立了數個業務子公司。我也很榮幸被任命為甘肅信爾達公司路面工程工地試驗室負責人。17年的走南闖北,17年的耕耘付出,公司和我都豐收滿盈。感謝公司給予我發展的平臺,感謝公司長期的栽培,祝福公司業績蒸蒸日上,再鑄輝煌!


—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—
成長者:華邦美好家園養老集團 王巧琴(入職5年)
2015年3月26日,我加入了華邦美好家園養老集團大家庭,成為一名養老護理員。在外人看來,這似乎是一份簡單的工作,只需要照顧好長者的生活起居便好。但真正加入這個行業,才知道護理行業的不容易,而我在這個“不容易”的行業,一做便是5年......
剛開始,我發現我的工作很不順心順手,工作苦點累點倒也無所謂,可與長者的溝通難度實在大,有時候根本無從下手。有的長者是受疾病影響,易躁易怒;有的長者較為固執,很難溝通;一些失智長者,排斥新人,抗拒接觸。更讓我迷茫無措的是親戚朋友的不理解,他們覺得這份職業不容易也不體面,讓我換工作,導致我有些自卑,甚至想放棄。
但冷靜下來想想,父母寵愛兒女,兒女孝敬長者是人之常情。在孝慈苑入住的長者,有的經過戰爭歲月的洗禮,有的為國家建設流血流汗,他們年輕時為祖國的繁榮富強,在各自的行業頑強拚搏。如今他們老了,身體不靈活了,住進了養老院,作為后輩,我們理應照顧好他們,讓他們安享晚年是社會的責任,更是養老護理員的職責和使命。

王巧琴在為長者理發
為了能做好對長者的日常照料和護理,我不斷請教前輩,積極參加護理知識技能培訓。我堅持從實踐中摸索,并懷著同理心去照料長者,積極為長者們做好心理上的疏通,讓長者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“孝慈”溫暖。遇到照護難度大的長者,我便認真記錄,做到熟悉掌握長者的喜好與特殊習慣,更加耐心細致地服務好他們。
經過幾年的學思行,我已經從剛來的“無從下手”蛻變成“得心應手”,而且還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,增強了專業自信的同時,也能更好地守護長者。2017年,我參加了廣州市第四屆產業人員職業技能競賽養老護理員項目,獲得季軍,還贏得“廣州市技術創新能手”榮譽稱號。我秉持理解、關愛長者的初心,為長者們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務,讓每一位長者在孝慈苑頤養天年,安度晚年!
轉眼間,時間來到2020年春節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,公司緊急制定封閉管理的防控措施。我們匆匆忙忙告別親人,簡單收拾行李,回到院點,全力守護長者。
封院期間,因為長者和家屬見面機會少了,心理疏導便成了我們護理員的重要工作。有些長者不愿意吃飯,情緒低落,吵鬧著要回家。我便給他們講笑話,逗她們開心,而且院里也安排了很多活動,做體操,玩游戲,做手工......還經常讓家屬和長者們視頻對話,讓家屬了解長者情況,安撫長者。慢慢地,長者們不再排斥閉院管理,笑聲又重新回蕩在孝慈苑。

疫情期間,王巧琴留守院點照顧長者
有一次夜里,陳斐賓長者突然發高燒,意識變得模糊,我們趕緊通知家屬,家屬考慮到長者年紀大,身體差,回復道:“他經不住醫院來回折騰,而且現在是疫情期間,去醫院還要擔心感染,能不能留在院里照顧?”面對家屬的擔憂,我們也表示理解,決定先隔離觀察,密切監測陳伯的狀態。
當晚,我堅持每隔1個小時,就用溫水給陳伯擦身,幫他降溫,還按時幫助他翻身,給他拍背按摩,保持皮膚干凈。然后,再一小勺一小勺地給他喂水,還把飯菜打成糊狀,一口一口地喂他,讓他補充營養,保持能量。終于,經過反反復復的退燒起燒后,陳伯在6個小時后退燒了。“謝天謝地,陳伯的燒退了,現在不燒了。”我第一時間通知了家屬,他們聽完松了一口氣,“謝謝,謝謝你們,真的非常感謝。”“陳伯沒事就好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。”面對家屬一遍遍的道謝,我們揪著的心也放了下來。
養老護理工作雖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,沒有轟轟烈烈的先進事跡,但是這份平凡意味著關愛,意味著責任,意味著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。我愿意一直守著這份“平凡”,為孝慈長者的美好晚年繼續貢獻溫柔力量。